1、毛主席时刻警惕特殊化
分享人:计划合约部 余毅
众所周知,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特别喜欢吃辣椒,可谓嗜辣如命,曾经说过“不吃辣椒不革命”这样的话,足以看出他对辣椒的偏爱。
1930年5月,毛泽东到江西寻乌开展调查研究,由于当地条件所限,每顿都是清水煮青菜,且几乎没有油盐。警卫员吴吉清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听说毛泽东喜欢吃辣椒,为了给毛泽东换换口味,于是挨家挨户到老乡家寻找,终于找到一串红辣椒,晚上炒好送到毛泽东房间。
正在聚精会神写调研报告的毛泽东,看到一盘红辣椒,就问:“辣椒从哪儿弄来的?”
吴吉清得意地回答:“向老表要的。”
毛泽东站起来走了几步,对吴吉清说:“你们连长有没有给你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吴说:“没有!”
毛泽东和颜悦色地说:“吴吉清同志,这件事不能怪你,主要是我们对新战士党的政策宣传不够,教育没有及时跟上。一会儿你告诉你们连长,让司务长从我伙食费里把辣椒钱给老乡送去,还要给人家道歉。”
长征途中,毛泽东带领红军过草地,辣椒更是宝。在给中央领导人分配食物时,警卫员给酷爱吃辣椒的毛泽东多领了20个红辣椒,毛泽东知道后严令如数退回,他严肃地说:“我们是红军,领导人怎么能搞特殊化?”
2、周总理拒进家门
分享人:党总支办公室 时文杰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这是一间老屋,陈旧、阴暗、潮湿,到夏季时青砖地上常泛出一层白色的碱花,这无疑会损害周恩来的健康,为此有关部门多次提出维修,但都被他拒绝了。
一次,秘书又以维修保护文物为名向周恩来建议维修西花厅,这次周恩来终于松了口,但明确表示“哪里坏了修哪里,绝不能铺张浪费”。
不久,周恩来外出视察,秘书趁这个机会指挥维修工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了地板,并撤走了发霉的旧地毯换上新的,封严漏风的窗户,挂上了比较厚的呢窗帘,此外还搬来两把沙发,同时把房梁重新油漆了一遍。之后秘书一算账,觉得应该符合周恩来“尽量节约”的要求。
不料,周恩来一回来就发现了这些变化,他站在门口生气地责问:“为什么这样铺张!谁叫你添置这些东西?”
秘书连忙检讨:“总理,是我错了……您先进屋休息吧……”
周恩来气愤地反问:“我回屋,接受你的既成事实?”之后他又伸手指向屋里道:“把那些东西统统搬走,否则我不进!”说完扭头就走。见此状,其他人忙追上去劝他,只听他大声说:“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
后来,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工作人员把西花厅的地毯、沙发、窗帘等能够搬走的东西全部搬走,恢复原来的旧貌,周恩来这才回到了西花厅。为了此事他还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多次检讨自己,并教导秘书说:
“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3、刘少奇严待子女
分享人:纪检监察室 袁世林
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许多的不准、不许。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搞特殊,这一点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1951年2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在信中说,对自己的女儿更应该严格要求。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这件事对刘爱琴的打击很大,在她的心里,自己出身好,从小吃苦,经过艰苦环境磨炼,转正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却没想到父亲这样不近人情。一时间,刘爱琴甚至有些埋怨父亲。然而等她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回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教育,在父亲近乎无情的严厉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196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居住时,除了日常的家务,他还让家人种植果树,甚至修建房屋时让妻子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自家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便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一句句严厉的话语,彰显的不只是刘少奇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份苦心,更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片深情。
四、彭老总的“保公三诀”
分享人:财务部 张先洁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后不久,来自祖国大后方的生活物资也随即运到。
“彭总,有好多包裹都是单独寄给您的。”
“统计好后,分发给同志们吧。”彭德怀叮嘱警卫员景希珍,“千万不能私分,要公平。”
景希珍正忙着分配这些物资,一名干部的警卫员跑来想挑些东西带走,被他当场拒绝。没想到这名干部却亲自跑来向景希珍发难,虽然心里委屈,但景希珍态度坚决——就是不给。
僵持不下之时,彭德怀赶来把这名干部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你今天做得对!管‘公’的人就要这样: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有这三条才保得住一个‘公’!”事后,彭德怀欣慰地表扬了景希珍。
这段“保公三诀”,充分彰显了彭德怀的廉洁作风。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彭德怀始终践行着一个“公”字。
这个“公”,是不贪图个人物质享受。
抗美援朝胜利后,彭德怀一家住进了中南海的永福堂。由于年久失修,这个小四合院门窗和廊柱的油漆早已剥落,显得又窄又旧。
就这么一处破旧狭窄的院子,也并不完全属于彭德怀。前面的屋子归另一家居住,东西两厢除了彭德怀侄女居住的一小间外,其他的都是公用,这使得彭德怀一家的生活空间十分紧张。
当时,北京什刹海附近刚好有一处闲置着的住所,房子有两层,比较宽敞。可当秘书带着彭德怀及家人去看时,彭德怀却摆摆手说:“不搬了。这里房子多,应当给家口多的同志住。咱们家没有多少人,不用住这么宽敞。再说,住在中南海里面,门口有个站岗的就够了。搬到这里,又要搞个警卫班,那不是增加国家负担吗?”
这个“公”,是让家人近水楼台“不”得月。
1955年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调干学员都喜气洋洋地佩戴上了军衔。可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却高兴不起来,他被授予中尉军衔,比照那些和自己履历相似的同志,自己的军衔被压低了一级,后来才知道是彭德怀的意思。
彭德怀随后还给侄子写了一封信:“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从我这,得改改这个规矩,那就是近水楼台‘不’得月。你也许一时想不通,但时间久了,你会明白伯伯的一番苦心,严是爱,松是害……”
公生廉,廉生威。我们敬重这位一生横刀立马、数次为民出征的共和国元帅,更仰慕他严于律己、克勤克俭的共产党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