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物流的国际化需求与趋势
谈到我国粮食国际化的需求,我们需要知道一下汉密尔顿的故事。60年前,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国际环境,我们面对饥荒饿殍的灾难,自救无力。当时这位叫汉密尔顿的人,冲破内外层层阻挠,积极推动了加拿大与尚无任何外交关系的中国,开展了大宗粮食的国际贸易活动。也可以说,汉密尔顿是促进我国早期粮食物流国际化的先驱者和推动者之一,他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中国做国际粮食贸易的人都不应该忘记他!
三年饥荒灾害(1959-1961年)的惨痛教训,说明粮食安全对治国安邦是极其重要的。也说明一个观点:就是人类因粮食饥荒失去的生命,远远高于人类战争杀戮伤害所带来的死亡。
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6亿亩,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的播种面积14.95亿亩;粮食总产量6.57亿吨,其中谷物产量6.10亿吨。2019年的粮食总产量为6.63亿吨,其中谷物产量6.13亿吨;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4.67亿亩。农业耕地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粮食的总产及谷物产量均有上升。大豆产量次于薯类。
虽然贵为世界粮食产量的第一大国,我国同时还是长期的世界粮食进口的第一大国。
粮食的消耗分为:(一)人类的口粮;(二)动物的饲料;(三)机器加工产品的原料。猪饲料在饲料总量中是大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的吃得饱早已不再是问题了,吃得美味、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大大刺激了工业化养殖、工业化加工的快速增长,植物蛋白大量向动物蛋白的营养生产转化。
自2014年开始,中国每年进口的粮食保持在1.1-1.3亿吨水平,占总需求量的17%之上。这与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稳定的粮食出口,俄罗斯快速增长的粮食出口和印度也有大量的粮食出口,形成了相当的反差。
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粮食安全白皮书》,总结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五大成就和七大特色,对我国提高粮食产能,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粮食储备应急保障、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等指明了方向。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的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七个方面的挑战,现在仍然存在。
这期间,后来又出现了两个新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先看一下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挑战。
90年代,赤湾有个与嘉里、中粮三方合资的大豆榨油厂,在中美大豆贸易初期,当时美国大豆协会的大豆农场主及派驻到中国办事处的第一位首席代表雷天龙等,多次来到中国做商业推广和技术交流活动,宣传转基因大豆的概念。下面这张照片在他们离开不到4个月的年底,在美国的支持下,中国终于如愿加入了WTO,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主流当中,中国的经济也由此出现了持续十多年上升的拐点。另一张照片,是后来由于美中贸易摩擦纷争升级,关税大战针锋相对,中国对美国大豆关税制裁报复划定了时间点,这条没赶上最后时间点的大豆船充当了这场贸易战的“炮灰”,标志着中美经贸及合作关系进入了持续冷战下滑的拐点。
这个经济冷战期的到来,一个侧面也预示着中国走到了今天,将会放弃一些什么和得到一些什么。面临着我们重新思考新的国际粮食市场供需结构调整和未来国际分工的变化,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研究的热点。
资源需求对于现在经济体量消耗巨大的中国很重要。在新时代国际关系舞台上,中国对于和俄罗斯的关系合作很重视。
俄罗斯在粮食方面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第一,俄罗斯粮食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区域,年产量持续超过1亿吨;
第二,俄罗斯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中、低档的小麦,小麦产量世界第三;
第三,俄罗斯主要出口的粮食也是中、低档的小麦,小麦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一;
第四,俄罗斯出口的小麦主要在穆斯林国家。
俄罗斯在远东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扎鲁比诺港是中俄两国2018-2024合作发展计划中,俄罗斯配合打造“一带一路”Primorye-2 计划的远东谷物出海口项目,用于中国东北谷物的过境出口及转运南方下海。码头设计产能和进度目标是2020年建成使用,2021年产能达到300万吨,2023年达到1000万吨。项目不仅投资过大,而且中国北方港口也一直产能过剩。
2018年巴西赚翻了,2019年俄罗斯赚翻了?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的大概情况,
第一,美国是三面环海,有国际远洋贸易的便利;
第二,这四张表中,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存度在逐渐降低,既有主观上的不想买,也有非洲猪瘟后客观需求上的减少。
美国对中国市场在努力挽救购买,同时也在重新调整销售布局。中国呢,正在努力寻找替代美国的粮源,同样也面临着新客户不稳定、能力弱、成本高、变数多的各种复杂因素。
再来看看第二个非洲猪瘟带来的新挑战。
这四张截图基本上是非洲猪瘟病毒入侵以来的来龙去脉,但是我们在正式场合从来没有提及是引自俄罗斯的,包括伊尔库茨克的疫情和黑龙江曾经进口过猪肉的事情,只是说到多次多点传入,从哪儿到哪儿,没说出来。
目前,新闻媒体公开会发布有关非洲猪瘟情况的有四次。用农村农业部的官方语言来说,就是形势依然很严峻!因为猪以稀为贵,市场猪肉价格来自需求,猪的身价是不会说谎的。
现在的粮食安全,首先是猪肉安全。修复非洲猪瘟造成养猪行业的巨大创伤,必然会是带动新一轮的大规模养猪行动和大量的粮食消费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和商机。根据别国的非洲猪瘟经历和治理经验,我们可能至少需要花上5~10年的时间来恢复元气,同时,还需要在猪种繁育、精准喂养、环境控制、规模管理、防疫安全等方面不断创新,苦下功夫,提升高质量的发展水平。下图为我国目前出现的楼房养猪场。
时事造化,对策和政策也会不断与时俱进。无论中美两国硬着头皮增加大量的买与卖,还是忽然打开绿色通道的VIP养猪行动,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巨大需求密切相关。中美两国眼下变数很多,长远来看分道扬镳,难以向好,也就是边走下坡路,边谈利益的生意伙伴而已了。在非洲猪瘟的影响方面,目前提出“稳价保供”吃肉的措施,也反映在相对清晰的数据上,生猪出栏数多少、猪肉进口量多少,还有储备肉库存及投放情况,甚至一些财政补贴,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究竟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过去“稳得住”的常态,我们还需要走一步,看一步。
国际风云激荡,市场变幻莫测,但是,我国粮食物流对国际化的需求是无法停滞和不能放弃的。这是因应我国国情、粮情、农情、民情的现状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面这张表是麦肯锡2019年做的一组结论性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对农业资源的国际化需求输入仍处于较高的依赖性,农业属于贸易强度最低的级别。十年之间,农业进口的依存度上升了12个点,升幅仅次于矿石的进口。
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有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概括农业部长的这两段话,就是:进口大豆是取长补短;进口美豆是难以替代。之前还有一个说法,大意是:耕地有限,种了大豆,就会丢掉玉米;种了玉米,大豆就很难顾及。
我国粮食物流的国际化需求具有微观选择上的不确定性和宏观发展缺口上的趋向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国际粮源供求环境的政策措施变化,在优化选择最佳粮食贸易物流合作中,不断提升对国际化合作领域的认知,避免走弯路、遇挫折。另一方面,在复杂多变、充满动荡的环境挑战下,需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加深对自身农业发展状况和粮食来源大趋势的判断,保持比较客观和清醒的头脑。
下图是2019年我国北方地区、中部地区、南方地区农村农民劳作时的照片。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依旧习惯于传统落后的和几乎陷于透支的生产方式,在产能结构提升上并没有带来多大质的改变和飞跃,这也注定了我们泱泱大国对国际化粮食资源还有脱离不开的长期依赖关系。我们“四个现代化”之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工业化水平的普遍性提高,仍有待于努力思贤看齐,通过不懈地虚心向先进发达国家对标学习,来争取自己长足的进步。
不忘初心,方善始终。